口 述: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、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
编 辑:余心丰
【资料图】
来 源:正和岛(ID:zhenghedao)
3月26日,“2023企业家新年大课暨正和岛千企助桂发展行”在广西南宁举办。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、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作了主题为“跨越周期,构建新的竞争优势”的演讲。本文为演讲精编,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。
各位老师、各位企业家朋友们,大家好!很高兴来参加正和岛新年大课,刚才听了几位老师热情的演讲,很受鼓舞。
今天我想跟大家讲些企业里的具体事情。大家知道,我们现在遇到了不少困难——不光要回答“怎么看”,还要回答“怎么办”,也就是得讲讲企业里的方法论,我们到底该怎么去做。
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话题——如何构建新的竞争优势。过去这些年,中国企业获得了长足的竞争优势:低成本、全球化。但现在低成本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,全球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企业该怎么办?有没有别的办法来构筑新的优势?留恋过去其实是没有用的,我们必须放眼未来;而要想放眼未来,我们又必须把眼前的事情做好,要有一个新的开局。
企业的竞争其实归根结底是优势的竞争。企业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如何建立企业的优势展开的,这是我的一个观点。在企业做了40多年,我一直在想企业的优势是什么、如何建立新的优势。
今天企业的核心问题也是这个问题。我想跟大家讲几点:
用持续创新取得技术优势
第一点,用持续创新来取得技术优势。
2009年我到国药做董事长时,见到了当时的卫生部部长。他告诉我,IT是高科技,摩尔定律表明每18个月产品技术就会更新换代一次;而在医药领域,阿司匹林是1897年发明的,但到了现在还在用。他的意思是说医药也是高科技,但对应的周期比较长。这个话我一直记着。
今天其实各行各业都进入“摩尔时代”,创新的速度加快了。昨天(3月25日)我在宜宾参观了一家科技公司。这家公司是做智能投影和激光电视的,10年前,几个年轻人敲敲打打搞起来的公司,现在做出了琳琅满目的新产品。
我看完以后就想,这可能将是对液晶电视的颠覆。大家可以回想一下,液晶显示电视的诞生似乎就在昨天,液晶把彩色显像管颠覆了,没想到今天遇到了新的颠覆者。
今天来看,技术不可能让企业拥有一劳永逸的优势,必须持续创新,必须用持续创新来创造动态的技术优势。
今天当我们谈到优势,已经不敢讲持续性优势,现在讲瞬时优势、动态优势,用无数个动态优势才能构成企业的长期优势。
像刚才讲到的液晶显示玻璃,这些年的变化很快,先是面板玻璃做到0.3毫米厚,现在超薄电子触控玻璃能做到仅0.12毫米厚,而柔性触控玻璃能够卷起来、折叠90万次不破损。这就是我为什么跟大家讲要持续创新。
再举个例子,像宁德时代去年的效益很好,全球市场占有率很高,但即使是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,它在创新上也是绷紧了神经,都是新产品、都要加快创新。动力电池、电动车这轮的颠覆并没有过去多长时间,但大家可以看到过去这段时间的变化有多么大、多么快。
我们今天必须要持续创新,只有不间断地创新才能创造企业的技术优势,慢一步、慢半拍都不行。
用综合战略取得竞争优势
第二点,用综合战略来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。
做企业,如何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?过去,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·波特提出三大通用战略:1. 低成本;2. 差异化;3. 集中化。
我们过去确实是这么做的,中国巨石是做玻璃纤维的,早期就是靠低成本赢得了市场。后来光靠低成本不行了,开始搞差异化、做新的产品,向高端化转型。
这家公司去年做得不错,有66亿元的净利润。我问中国巨石的董事长,现在的竞争怎么看?他说,过去用低成本竞争过,后来用差异化竞争过,现在得综合起来,成本要低,产品又得差异化,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获得竞争优势。
单纯只靠过去那种低成本竞争,或者只靠差异化竞争,都不行了。这也是目前的最新情况,对过去那些传统的竞争理论的认识要发生改变,我们要实事求是,不能简单地只走低成本路线,或者只走差异化路线,而是要用综合战略来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。
用行业细分取得产品优势
第三点,用行业细分取得产品优势。
前两天我见到曹德旺先生,福耀是做汽车玻璃的,去年也做得很好,有47亿元的利润,增长51%。在去年这样的环境下,能做到这个程度,真的不简单。
玻璃的品种其实挺多,建筑玻璃、汽车玻璃、光伏玻璃,各种各样的玻璃。但福耀一直做汽车玻璃,做了30多年。做到了多大的规模?做到了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超过60%、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4%,做得很好。
今天处于一个过剩时代,过剩了怎么办?很多人说,要转行。但我常跟大家讲,转型不是转行。只要这个行业的市场容量还是很大,只是困于过剩竞争,那就不能简单地转行,因为其他行业也正在激烈竞争。
在这种时刻,企业就是要细分,通过技术创新沿着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,在细分领域里争做头部企业。
像韩伟集团,去年业绩增长100%,它做的鸡蛋很有特色,在细分领域里再去细分,把产品做到极致。
这也是企业今天创造优势的一个办法,一定要细分。如果一个行业的专业度已经很高了,那在专业里还得学会细分。比如,法国人的面包出名,原料中的面粉就有100多种;日本的水泥也很好,有100多种特种水泥。这些也是企业赢得优势的方法。
用高质量取得价格优势
第四点,用高质量取得价格优势。
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、产品大国,但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?过去一些企业是靠低质低价,后来我们走中品低价,到现在肯定是要提高质量,要走一条“质量上上、价格中上”的路线,用质量来提升价格,来获得价格优势。
我过去做过的企业北新建材,一家做纸面石膏板的企业,没有太多高科技,但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67%。
去年这个行业的市场下降35%,但北新建材做得不错,收入很稳定,利润也很稳定,去年做了32亿元的净利润,也相当不容易,因为它是一个普通的建材产品。
能做得这么好的原因是什么?一直走“质量上上、价格中上”的路线。它的质量做到最好,同时价格也是中上的。
今天,不管是东南亚也好、非洲也好,还是墨西哥、印度也罢,它们都有更低的成本。所以我们企业必须提高质量,一定要走“质量上上、价格中上”或者“高质中价”的路线,改变过去走“低质低价”或者“中品低价”的路线,用“高质中价”或者“质量上上、价格中上”这样的质量价格思想来赢得企业的价格优势。
用双循环取得市场优势
第五点,用“双循环”取得市场优势。
“双循环”指两个市场,第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市场,这个市场规模庞大,还在快速发展,我国有14亿人口,其中有4亿中产阶层,并且中产阶层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。这个市场是我们的一个稳定的、长期的市场,必须深耕做好。
我们还有一个国际大市场,开发、耕耘了40多年,我们也不能放弃。坐拥中国14亿人的大市场,同时还要做好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开发的国际市场。
这些年国际市场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,过去是真正的全球化,现在则是区域性的全球化。比如,欧洲、北美区域,包括美国的回归实业、欧洲的再工业化,等等,企业需要应对很多贸易壁垒。
贸易摩擦等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造成了重大影响。到底要不要走出去?还是说只做国内市场?答案还是要“双循环”,国内、国际市场相互促进。
我问曹德旺先生,福耀在美国的工厂怎么样?他说,效益还是挺好的。我接着问,工人和工会的问题解决了吗?他说,现在解决得不错,马上又要在美国再建几条玻璃生产线。
其实美国这个地方的人工成本很高,但是天然气和电力的费用很低,福耀的工厂已经全套智能化了,一条玻璃生产线上不需要那么多美国工人。
再举个例子,中国巨石过去这些年也深受贸易摩擦的影响,那怎么办?在埃及建了一个玻璃纤维厂,覆盖整个欧洲,因为埃及到欧洲的关税是零关税;在美国建了一个厂,去年做得也不错。企业要调整市场布局,在当地开工厂,由“产品走出去”到“企业走出去”。这也是一个过程。
这些事情都要做务实的选择,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结合起来,让企业利益最大化,从而在新的形势下、在“双循环”相互促进的过程中,来打造企业的市场优势。
用自主品牌取得经营优势
第六点,用自主品牌取得经营优势。
改革开放这么多年,我们曾经用“市场换资本”、用“市场换技术”,但“市场”到底是什么呢?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发现,市场就是品牌。过去不少的国产好品牌没有发展起来。
比如我们的汽车工业,过去几乎每个大的汽车厂都进行了合资。合资也没关系,但问题是合资以后用了国外的品牌。在这点上,韩国企业和我们的做法就不一样。韩国汽车的技术也是引进的,但是引进的前提是必须做自己的国产品牌,最终做了下来。
这几年我们开始“品牌觉醒”,一定要把我们的民族品牌搞上去。去年,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超过了50%。我听了觉得很高兴,这是历史性的突破,是我们盼望已久的。
过去满街是万国汽车品牌,国产汽车品牌却没有做出来。施振荣的“微笑曲线”指出,嘴角的两头,一头是研发、一头是品牌,中间是代工。如果我们只做代工的话,就只能赚其中的一小部分,大部分被技术研发和市场品牌给分走了。
以手机为例,手机的出货量这么大,但我们代工生产一部手机能赚多少钱?可能只是赚很少的钱,大部分被品牌商赚走了。
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加大自主品牌的建设。为了研究品牌,我最近专门去了安踏这家公司,安踏是上世纪80年代晋江当地的丁家父子3个人创业起家的,最初给跨国公司代工做鞋,到了1994年有了几百万的收入,确定了“打造自主品牌,开拓国内市场”的发展思路,创造了安踏这个自主品牌。后来越做越大,收购了斐乐等国际品牌。
2019年安踏又做了一件大事,用360亿元收购了总部在赫尔辛基的亚玛芬这家企业,持有企业58%的股权。
通过40年,父子3人从代工做鞋出发转变成一个自主品牌,现在又从自主品牌成为国际品牌商。这样的一个跨越,在西方创业者的书里都很难找到相似的案例。
这件事让我感受到,品牌其实并不神秘,中国企业也能做好。过去关于到底能不能做好品牌,我们心里其实是打过鼓的,认为品牌里可能有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。
日本有人也研究过,日本《朝日新闻》驻苏黎士的站长曾写过一本书,专门讲为什么日本的品牌做不过瑞士的品牌。日本的手表做得很好,过去全世界的石英机芯大多是日本生产的,但它在品牌上还是比不上瑞士表。
2019年我在参加达沃斯论坛期间,曾专门抽出两天时间到瑞士几家大公司进行调研,它们的品牌到底是怎么做的?为什么一个800万人口的山地之国,居然出了世界上那么多的大品牌。我们得去研究它们。
到国外去,常能看到外国知名企业的广告牌,但怎么不常看到中国企业的广告牌呢?过去中国企业愿意投钱在设备、技术上,但可能在广告上投入相对较少。
我们坚信东西做好了,自然有人买、自然就能卖出去;其实并不见得,产品要做好,广告也得做好,牌子也得做亮了才行,只有牌子做亮了,才能有更高的附加值,品牌才会有价值。
我们既要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,也要建设品牌强国,讲好中国品牌的故事,提高全球市场对中国企业和产品品牌的认知度,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。
标签:
宋志平:跨越周期,构建新的竞争优势,福耀,宋志平,宋庆龄,产业链供应链
“北京文创共享季”创业服务活动——大稿国际艺术区文创之旅成功,宇宙,艺术区,艺术馆,北京市,文创共享季...
“北京文创共享季”创业服务活动—石榴中心文化创意之旅成功举办,石榴,产业园,北京市,文创共享季,创业服...
风暴眼上的周受资,小米,风暴,高盛,周受资,张一鸣,特朗普,投资者,字节跳动,首席财务官,tiktok,六大业务集团
创投大会—文创大赛参赛项目与投资金融机构对接专场活动成功举办,路演,融资,投资机构,文化产业,北京文化...